- 发布日期:2025-03-11
- 来源:白鹿智库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闭幕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号召,人民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发扬优良传统,担当政治责任,推动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政策导向】
国家卫健委雷海潮:正会同国家发改委就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进行深入谋划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正会同国家发改委就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进行深入谋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年来在解决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的水平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不能用评价专科医院的眼光来评价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因为各自的功能和定位不一样。
住建部倪虹:将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开展城市体检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城市也和人一样,是个有机的生命体。人要保持健康,要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发现病灶、找到病因,开准药方、解决问题,城市也一样,先体检后更新。目前,全国290多个地级市已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住房城乡建设部还将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都开展城市体检。
人社部王晓萍:推动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说,今年将强化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研究出台加大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励的政策文件,合理提高生产一线技能岗位的薪酬标准。支持在技能人才聚集的区域、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推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起点工资,推动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地方动态】
上海:对自2025年4月1日起建成的示范小区充电设备 给予充电企业设备投资30%的补贴
《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发布。其中提出,对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建成的示范小区充电设备,给予充电企业设备投资30%的补贴,直流、交流设施功率补贴上限分别为600元/千瓦、300元/千瓦;对示范小区业主大会,按新建充电车位数量给予一次性补贴。对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建成的通用型换电站(能够实现跨品牌、跨车型服务,下同)、非通用型换电站的换电设备,分别给予充电企业设备(专指换电装置充电系统和电池更换系统,不含电池)投资40%、20%的补贴,功率补贴上限分别为600元/千瓦、300元/千瓦。本办法自2025年4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广州:正部署成立产业办 专门推进人工智能相关工作
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5个关键产业之一,目前广州市正按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成立产业办,专门推进人工智能相关工作。据悉,将结合广州应用场景资源丰富的特点,选择广州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生命健康、智能交通、能源环保、智能制造等行业为重点方向,通过为各类创新主体搭建便捷、优质、普惠的AI+行业应用共性技术服务基地,集聚各类产业生态合作伙伴,大力推动AI+行业应用加速在广州落地,通过鼓励应用示范,带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
深圳国资:科创企业“零租金”入驻 全市10万平米产业空间做供给
在深圳龙岗区宝龙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先导区举行的深圳国资国企十万方“产业空间供给”发布仪式上获悉,为更多中小微科创企业起步发展提供优质条件,深圳市国资委在市区协调联动下,统筹调配了10万平米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为入园的小微科创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产业空间,通过区政府遴选且符合相应政策条件的科技企业最低可享受2年以内的免租优惠(签一年合同免一年租金,或签三年合同前两年免租第三年减半),实现“零租金”入住,“只收梦想,不收租金”,致力打造全球科创企业向往的“热带雨林”。
杭州市政府原则同意《杭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5年)》
杭州市人民政府原则同意《杭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5年)》,规划范围:杭州市域,重点面向城市存量空间。规划期限:近期至2027年,远期至2035年。规划目标:积极落实国家城市更新工作要求及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以支持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导向,通过城市更新赋能新时期杭州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加安全韧性和安居宜居、更富创新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
武汉将重点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
10日《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苏新威在发布会上表示,《方案》将重点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在产业政策中给予支持,目前正在开展全市首批智能体产品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入库、培育。武汉市已经建立了服务专班,协调服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数据、算力等各类要素,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全年将开展10场以上的供需对接的活动,推动人工智能企业联合行业开发工业、医疗、教育、法律、文创等垂直行业的智能体,形成武汉智能体产品的矩阵,打造一批轻量化的智能化的产品。